2007年8月23日

記得【屋上提琴手】這部電影嗎?

這部片子連看帶演,我總共參與過五次。

第一次是在高中二年級時吧,在東南亞戲院看二輪片。
片中異國風情的穿著,猶太民族特有的悲涼樂音,
還有,『傳統』之於猶太民族和我們的宗族觀念如此相似‧‧‧
在在令我印象深刻。

之後,跑到光華商場的舊書攤閒逛時,如獲至寶地撿到一本英文版的劇本。

當時,除了聽收音機,
生活中最奢華的事,就是在公館的街角腳卡卡裡,找一些年輕人賣的盜版錄音帶來聽。
一捲70元吧。

努力拜託情商之下,我終於買到一捲【屋上提琴手】的電影原聲帶。
〈當然,還是拷貝的啦!〉

高二,弄不定三角函數的挫折青春,
就這麼樣邊讀 邊聽 邊唱,悽悽慘慘的度過了17歲。
〈李宗盛唱的"十七歲的女孩",比我們那時候成熟多了!〉

這期間,電影,又陸陸續續看了兩回。
每看一次,心就用力地震盪一次;眼淚也總是沒出息地滑落一堆。

一直到了大四畢業。

那年,
同屆的外文系畢業劇展,
〈這是外文系的年度大事,跟建築系的畢業製作比起來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〉
由祝仲華老師指導,演的就是屋上提琴手。
在學校裡,我ㄧ個人安安靜靜從頭到尾看完了整齣戲。
沒哭。

到了台北,我開始上班了,
外文系將整齣舞台劇搬到台北再演一次。
裡頭除了汪世德,還有學妹季舫,
所以我一定出席觀賞。

〈 汪世德的媽媽是我高中時最怕的英文老師,雖然從沒教過我,一樣怕,不知道怕啥意思?
有一次到他家去,去做什麼我忘了,那不重要。
記得當天是一女中校慶,12月12日。汪世德說他媽媽學校校慶,待會兒就回來時,我還沒意會過來。
等他媽媽一進門就用英文大聲問,where is my slipper? 好熟悉的聲音!
我一看,媽呀!就在恍然大悟的那一瞬間,我的臉色當場 立。刻。慘。白。
餘下的時間是怎麼打發掉的,完全空白了。
但是到現在,我仍記得汪世德那說不出的可惡表情! 〉

畢業以後,離開東海一段時間了,想到要看到久違的朋友,興奮的不得了。
晚上七點公演,我下午不到一點就去探班了。
一到了場地〈我倒忘了在哪裡〉,汪世德一反常態地歡迎我,
上下打量了我ㄧ番,很滿意我的穿著。
我身上穿著當時流行的,裙襬露一截白蕾絲的灰布長裙,和一雙涼鞋,
鞋子什麼款式我不記得了,只記得被要求將鞋脫掉,因為不搭。

我還沒弄懂怎麼回事,就聽見他告訴我,有個配角不巧發高燒,不能演出了‧‧‧
要我立刻跟著鋼琴伴奏練幾首曲子。

好像也沒法子說不,我最不擅長拒絕這事兒,
在大夥兒驚嘆連連之下,沒一會兒功夫就練好了歌曲。
天知道,已經唱了好幾年不是,
竟也派得上用場!哈!

事情不是到此就結束喔。

其實,舞台劇跟電影,在鋪陳安排上,
有很大出入的。
自以為已經很熟稔了,卻不盡然。

我被臨危授命,演的是其中一個妹妹,老四吧;季舫是老二好像,自由戀愛的那個女兒。
我們聚在一起唱歌,說話,
然後,季舫要走到舞台中央跟她心愛的人跳舞。

我直覺爸爸一定會生氣,生很大很大的氣,〈真是入戲!〉
就拉著她的手,邊搖頭,邊說no!no!
一陣拉扯之後,大概嚴重拖戲了,
只見季舫悄聲跟我說,滿滿,再不放手就演不下去了... ... ...

當時,只有我沒穿鞋,還好舞台有前緣,反正臨時找來穿上的襪子也夠黑,
觀眾大概看不到吧。

唱"sun rise,sun set"時,舞台上的安排是,
男生站在舞台的左區,女生在右區,
男女有分部唱,有輪唱,有合唱,然後‧‧‧
我放了好大一個炮!
唉~~~!

一世英名毀於一個音節,就一個音符。

好像看到祝老師快要昏倒的樣子,
我立刻把眼光移開,不敢再瞄下去。

戲演完了。這次,
我哭不出來。

腦海中的記憶只到此為止!

其餘後續的時光,我應該全埋在"好糗"的感覺裡。

有沒有吃頓飯?〈按理應該有〉
有沒有人來跟我說聲謝謝?〈怎麼說,我是槍手,沒功勞也有苦勞〉
我都不復記憶啦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Your blog brought back a lot of memory. I was in the first "Fiddler On The Roof" in 1974. 祝仲華 was my classmate and she helped our play.
It was really the most memorable time of my life.
BTW, I must be very old, because I was surfing the web and searching for "東海外文系". I would never have thought I would do things like this. Must be the age.....
Anyway, it is fun to see you were on that stage.